初冬时节,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展,又一次让人看到了“不一般的国际屯溪”。
11月10日晚,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黄山市屯溪区开幕。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每两年举办一届,现已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研究、保护的重要平台。
大展的主题朴素而直白:一辈子一件事。
当晚,屯溪河街流光溢彩,一艘艘花船缓缓驶来,展示黄山市各区县的特色非遗,与岸上表演、灯光音乐一起,带领民众游客穿越时间的长河,共赏一场非遗的视听盛宴。新安江畔汇集全国各地15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现场展示展销3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1200多件(套)作品,热情高涨的“非遗迷”们蜂拥而至,非遗大展迎来大流量。
非遗展,何以吸引着众人奔赴一场“非遗之约”?当我们在逛非遗大展时,看见的又是如何不一样的屯溪?
让观众“逛什么”
在“国际会客厅”场域中,用非遗讲好具有“屯溪味道”的“屯溪故事”,让观众从不同高度、不同维度、不同深度去认识这座城市非遗的历史底蕴、古老智慧、匠心传承、东方审美和创新发展,是屯溪组织当地非遗项目参展深思的命题。
本届非遗大展通过举办1个开幕式、1场传统工艺非遗大集、1场非遗赋能+主题沙龙5场专场活动(匠心智创一非遗文创作品邀请展、国潮盛典一非遗演出及服饰秀、你我同行——互动体验区,以及文化生态保护区邀请展、徽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展),充分展示近年来全国传统工艺传承发展成果。
透过氛围营造、多样展陈、匠人演绎等,让观众看到的已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的非遗作品,而是能够深刻体会到一个匠人、一座城市对非遗的如此坚守、这般热爱。
未来已来,创新赋能“潮”起来。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赋能,唯有结合非遗之“古”与时代之“新”,才能让观众真正走近非遗传承。
比如,屯溪区培育了屯溪文化艺术节、大型民俗踩街、非遗传承人专题讲座等以徽州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品牌。先后举办非遗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非遗进景区”等大型活动20余场,相继组织歙砚、徽墨、徽州三雕、漆器等20余位非遗传承人参加非遗展演活动,推荐徽州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甘而可参加专题节目录制,推介徽州竹刻传承人汪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等。
近年来,屯溪区创新推动“非遗+节会”“非遗+文旅”“非遗+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激发非遗传承新活力,逐步打造非遗传播品牌。
过去未去,生活表达“活”起来。非遗的历史通常被描述为物的历史,我们关注它起于何地、源于何因、依于何据、变于何时、用于何处,这种光阴的留痕在屯溪比比皆是。但非遗传承更是人的历史、人生的凝萃。
非遗的“活”,不仅是活化的“活”,也是生活的“活”、鲜活的“活”。屯溪区始终将每一位非遗传承人放在心上,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政府重要工作议程。借助多种宣传形式,让民众在他们一瞬一生的故事中,既感怀于人与艺的对望痴守,更了解到非遗并非陈列在博物馆中的稀有物件,它真切地融于人们的生活中。
比如,屯溪区加大挖掘区域内传统民俗的力度。今年5月,紫阜村在屯溪区各级政府的帮助下,着手恢复紫阜高跷,当地村民踊跃报名,目前已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紫阜高跷队,真正将非遗还与生活,重新燃起独属于徽州的这片人间烟火。全区民俗类别现共有11种,成立了23支民俗表演队伍。
此外,屯溪区还建立非遗数据库,完整地记录和保存民族民间艺术的原始形态,系统地记录非遗知识和精湛技艺,为后人传承、研究、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
目前,屯溪区有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国家级4项、省级8项、市级19项;长期居住在屯溪区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人、省级36人、市级93人。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渐趋完善。
坚守当下,平凡热爱“传”下去。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会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延续一味陈香。我们看到这些非遗传承人说得最多的不是“感谢大家关注”,而是“我会继续做好”。
国家级非遗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甘而可认为,传承坚守的对象是传统工匠精神,及其全体的、具体的技艺内容,以及永恒作为中华文化文明一部分的传统美学和民族记忆。
当代传承人所承担的角色,无疑是复合的、多职能的,自我定位也是自由的,也可以是多元的。比如成为非遗传承人可以选择成为匠师,作坊主、工厂主或者文化创意品的生产商,个体艺术家,现代意义下的师傅和老师,或者成为专业院校的顾问和客座教授,从事某项非遗研究的专家与学者,传统技艺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国际交流、文化成果展示、技能竞赛的有生力量。
再比如,在屯溪大位小学,屯溪区成立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程大位珠算法代表性传承人汪素秋和数学骨干教师等为成员的“程大位珠算法”非遗工作室。屯溪大位小学在历届国家、省市珠心算比赛中获奖200余次。
近年来,屯溪区积极推进非遗博物馆建设,通过实物、图片、资料等集中展示非遗独具的特色与魅力,完善特色传习基地建设,以各级各类学校为依托,举办“非遗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引导学校聘请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学校志愿辅导员,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为什么值得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动动手指,线上观赏非遗技艺或购买非遗产品。那么,线下非遗大展在屯溪为何还能如此“魅力十足”?
体验感丰富。如同逛街一样,许多人去非遗展的首要诉求便是一个“逛”字,即体验感。“买体验,而不是商品”已成为消费新时尚。
如果你逛非遗展目标明确,想要看看更新更全的非遗传承发展,了解各地非遗匠人的时代新招,这届非遗大展都可以让你“逛”有所获;倘若你逛非遗大展只是想享受时光、放空脑袋,也会收获不少“小确幸”,比如“逛”展之余,在新安江畔、镇海桥上、老街与黎阳in巷中……徜徉在江南山水,穿梭于深宅巷弄,与舌尖相遇、与历史相逢、与心灵相通,打开数不尽的“盲盒”,发掘享不尽的惊喜,感受美学唤醒的冲击,感受国际屯溪的向上力量,遇见全新自己……
社交性充足。从某种意义上说,非遗大展不仅仅是一场“物”的展陈,还是非遗匠人、文创人、艺术家和非遗迷等等文化爱好者普天同乐的盛会。一个好的非遗展,能够促成非遗与人、人与人的美好相遇。
比如,大家会惊喜地发现,甘而可、俞日华、程国胜、蔡永江等非遗大师将现身非遗大集,当街推广非遗文化,不禁感叹一句“原来身边有那么多匠人名师可以这么近距离面对面交流”。
“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我们先感到是一份荣誉,一份喜悦,更加是份责任和担当。就好像我们和国家签了一份约定,我们既然签约了,我们就要守约,就要担负起传承人的责任,不仅把我自己这么做好,我们还要把这份技艺和这份文化思想传给后人,一代一代传下去。”面对年轻人,甘而可倾囊分享一生的体悟感受,并与大家分享如何才能逛好一场非遗大展。
他说,非遗大展目的是通过作品,向大家展示自己这么多年来所做的工作。年轻人看展时要带着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态,收获一些人生启迪。除了欣赏作品本身之美外,还要去了解这些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匠人的敬业精神等等,去了解非遗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摸清我们工艺水平所处的段位,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
抑或不同展位间,茶馆内,论坛中,匠人、观众等互换彼此所好,大家可能得到一份非遗作品,收获一个非遗挚友,更可以分享非遗心得和人生感悟。
仪式感拉满。明明去电影院就能看电影,为什么我们还需要“电影节”?重要原因之一,是此类活动给参与者带来了特别的仪式感。早在古代就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雅集、市集或展会,今天的我们很少会像古人一样举行众多庄重的仪式程序,但随之替代的是,在逛非遗展前专门腾出时间、做好攻略,在逛非遗展时沉浸在挑选、打卡、交流、品鉴、学习等一系列“日常操作”,以新形式唤醒我们对非遗以及历史文化的敬重之心。
此外,非遗大展还是“跨圈链接”的重要平台,潜藏着发展机会。借助非遗大展,来自全国的非遗技艺、产品、人才、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得以在屯溪交汇、碰撞、互动,从而为非遗事业的传承发展增添新动能。
在屯溪,非遗已逐渐成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文化符号。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会客厅”大展台,为“非遗迷”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奔现”和共情的更大平台,不断点燃非遗“兴奋点”。或许,很多人会因为这场非遗大展而爱上这座城。
“见人、见物、见生活”,屯溪非遗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见证了“国际屯溪”新形象,与世界分享了发展带来的“屯溪喜悦”,正逐步实现“打开一扇门、凝聚一群人、影响一座城”。
|